嵊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南京宁波等多个都市圈传来喜讯长三 [复制链接]

1#

记者陈立平

刚刚过去的二月,注定是长三角都市圈建设历程中不平凡的一个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翻开新篇章;宁波、舟山、台州三地联合发布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谋定了宁波都市圈的发展蓝图。与此同时,在各地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都市圈”、“长三角”也成为频频出现的热门话题。

屈指一算,距离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正好过去两年。在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看来,国家在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一批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后,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启动以次一级“都市圈”区域发展,这是一种国家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新战略、新开局。

跨省都市圈推动城市版“先富带后富”

最近几年,安徽宣城一直面临着一个难题——是向北面的南京靠拢,还是向东南面的杭州靠拢?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得以同时接受南京、杭州的双重辐射。去年召开的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宣城获批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而同时它又有着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的身份。在今年宣城两会的《*府工作报告》中,该市进一步提出要“力争全市域加入杭州都市圈”、“深化与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一座安徽城市,却有着两个外省“圈籍”,这样的“奇观”出现在长三角并非偶然。展开长三角城市群的版图,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极核,上海被浙江、江苏南北包围,并凭借自身强大的辐射力量有效带动了周边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等地的发展;浙江、江苏的省会城市则均邻接发展水平相对更低的安徽,并各自寻求跨省拓展——其中南京更是三面被安徽包围,仅东面接本省,因此得了个“徽京”的雅号。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独特的空间形态,让“跨省”成了长三角都市圈发展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上海、南京、杭州均已成为生产总值3万亿元以上的跨省都市圈。无论是上海大都市圈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还是南京都市圈内的马鞍山、滁州、芜湖,近年来这些“跨省入圈”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势头在省内大多名列前茅。

近年来,通过参与都市圈建设来承接大城市“溢出效应”,分享一体化发展红利,正在成为长三角各城市的普遍选择。嘉兴、湖州、舟山等城市均有着“双重圈籍”;苏州、*山、宣城等城市今年的*府工作报告中,“都市圈”一词平均出现3次以上。在几个都市圈的周边,越来越多的圈外城市开始积极将“入圈”提上议程,让都市圈得以迅速扩容——年10月,衢州、*山加入杭州都市圈;去年12月,溧阳市、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今年,铜陵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加入合肥都市圈。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发展经验就是先富带动后富,发达地区引领欠发达地区协同发展,逐步破解不均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本身就是鲜明的例证,这反映在该地区不断扩大版图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使包邮区不断扩大,让越来越多的城市享受同城待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义不仅限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是对中国乃至全球区域一体化都有较强的示范引领意义。

“都市圈热”塑造长三角一体化新格局

都市圈跨省发展,既意味着发展空间和潜力的提升,也对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三角城市群出现多个跨省都市圈,同样也是长三角都市圈建设从探索期走向成熟期的表现。

清华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的报告均指出,长三角是我国都市圈发展水平最高、同城化机制最为成熟的地区。上海大都市圈人口逾万,经济总量相当于韩国,位列全球经济体第13位。南京、杭州等都市圈均有十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具备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协调平台。

上海大都市圈包含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等“1+8”共9个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目前,沪苏浙正在协同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而近日公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则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未来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就相当于一颗‘纽扣’,纽扣扣准了,上海毗邻区、上海大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不同层级空间的各类资源要素就能经此汇聚、交融与配置。”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认为。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示意图

南京都市圈最早可以溯源到年的江苏城市工作会议,年正式出台了首个《南京都市圈规划》。此后,南京都市圈历经了从包含6座城市到8座城市再到“8+2”格局的漫长历程,为全国跨省都市圈建设提供了典范。

杭州都市圈始于年杭湖嘉绍四市举行的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十多年来,杭州都市圈建立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府秘书长工作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执行机制为框架的都市圈建设*府协调机制,并先后建立了15个专业委员会、8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年,随着安徽*山市的加入,杭州都市圈也升格为跨省都市圈。

跨省都市圈高歌猛进的同时,合肥、宁波等省内都市圈也开始积极发力。《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宁波都市区囊括宁波市域、舟山市域和台州市域,延伸至绍兴市新昌县、嵊州市等周边区域,将打造全球综合枢纽、国际港航贸易中心、国家智造创新中心、亚太文化交往中心、幸福宜居美丽家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的合肥在都市圈建设中同样表现不俗。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桐城市(县级市),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安徽省的四成以上。

浙江四大都市区示意图

都市圈建设热潮的背后,反映的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年多后,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再结合各省的省内都市圈建设规划,可以预见,未来在长三角城市群这个“大圈”内,一个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小圈”将进一步打破省界、市界等行*边界,塑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和新形态。

编辑陈立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