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年度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回头看暨 [复制链接]

1#

关于开展“暖心行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市工商联

市府办主办,市经信局、招商投资中心协办

为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致力于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让企业“专心做事、安心发展”。为此,建议开展系列“暖心行动”,进一步做好尊重企业、服务企业和扶持企业等工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一是要深化健全亲情服务机制。开展“优化企业服务联盟”深化行动,进一步完善市领导结对企业、行业制度,打造工业企业直通服务平台,优化小微园区功能性平台服务;二是要完善细化精准激励政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工业经济扶持政策,力度逐年加大,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针对企业的具体需求,在精准施策方面还有一定空间;三是要大力营造重商友商氛围。通过搭建培优育强平台、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办法和举措,在全市上下倡导形成“重视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嵊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回应团体委员关切,结合当前工作,重点作了部署和落实。全力服务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落实直接联系制度,通过“三服务”活动,进一步发挥“优化企业服务联盟”优势,真正服务好企业发展需求;出台《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制度》《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制度》等相关制度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市领导直接联系基层的制度。同时,在解决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上,开通“市长直通车”,通过面对面直接解答企业疑问、清单式任务落实部门解决问题等方式,真正为企业服务。加强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平台公司,通过在嵊州挂牌、设立平台公司等形式,引入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关键技术与创新型人才,服务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全力抓好激励政策供给。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了嵊州的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出台民营经济新政及人才政策。全力做好宣传引领工作,通过组织企业家专题讲座、考察学习等活动,促进企业家树立新的发展意识、转变发展思维。

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企业评选,制定出台《年度嵊州市优秀工业企业及企业家评选办法》,鼓励企业争先创优,树立典型;营造招商良好氛围,坚持招商与招人才并重,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营造“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关于提质扩面,进一步优化“最多跑一次”服务的建议

谢伟良(农工党嵊州市委会)

市府办主办,政务服务中心、大数据中心协办

从年12月27日省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全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我市各职能部门也积极改进,提升服务质量,企业和群众在办理政府审批事项时,基本实现了“只跑一次”。但是,根据“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我市信息化程度、主动性、服务扩面上有待提高,建议一是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在推进数据共享试点的同时,积极探索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强化项目审批的信息化,逐步将各部门的数据统一纳入数据中心管理,对除涉密外的信息实现共享,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化、无纸化办公,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二是建立会商制度。目前政策多变,一些项目没有明确的政策可以参考,而民间投资确有需求,对这些项目,审批中心要积极介入,以会商的形式,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有关事宜予以解决;三是充分发挥“中介超市”作用。加强对中介的管理指导,对业务不精、反复修改、用时超过平均水平的要强化退出机制,形成倒逼;四是加大服务扩面。将涉及公共服务的水、电、广电、燃气等公共服务对外事项逐步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管理范畴,真正实现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

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既是一项必须做好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政务服务中心围绕市委市政府“三服务”“三个年”活动要求,针对性地采纳了有关意见建议,使“最多跑一次”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

在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方面。调整社保医保窗口,合理引导办事人流;在商事管理板块设立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专区、自助申报服务区,落实专人开展网上自助申报的指导代办服务,银行、刻章机构进驻大厅,实现营业执照办理、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发票申领在中心大厅“一日办结”;制定推行首问责任制、部门领导窗口坐班、加强窗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等制度,提升规范大厅管理水平。

在着力破解难点、实现掌上办事方面,按照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和事项颗粒化改造要求,联合大数据中心及各职能部门,集中攻坚“网上办”“一证办”“掌上办”等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主要指标。在注重优化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方面,落实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90天”改革,联合发改、自然资源与规划、建设等部门,加强了项目审批全程监管,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审批过程中的问题,做到提前介入、服务前移。加强项目代办服务,每个项目落实代办人员,实行全程跟踪、代办服务,切实当好企业“店小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办法,加强项目验收前的指导服务。在推进事项下沉、实现就近办事方面,推进政银合作拓展服务,公安、公积金、人力社保、自然资源等部分事项已与有关银行、保险公司等开通业务合作。

下一步,还将按照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目标,以事项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手段,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立体式政务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甚至零跑腿,持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市知识界无党派人士联谊会

市府办主办,市教体局协办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乡村教育提升工作,在实施“三名”工作室、个性化培养等工程外,还通过学区教研划片、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等措施,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但按照乡村教育振兴要求,主要在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均衡性不够、积极性不高、内驱力不足和稳定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建议要抓好师资源头工程,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增强职业吸引力;进一步灵活教师招聘机制,加大乡村学校名优教师、特殊人才及音体美等短缺学科教师的引进力度,逐步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要加强师德师风引领,深入开展师德主题教育、作风建设、“第三方评学校”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激活专业提升通道,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

推广名校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集团化办学,通过“孵化效应”“电梯效应”,带动薄弱学校实现快速提升。注重教师实绩评价,解决师生实际困难,切实提升乡村学校软硬环境,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乡村教育放在全市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目前,省教育强乡镇创建率%,8个乡镇为绍兴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乡村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为%,初中升学率95%,持证残疾少年入学率%。

围绕提案建议,我们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举措和办法。在抓源头方面,统一城乡编制标准,设立小规模学校编制最低保障数,确保农村学校正常教学。增加师范类毕业生招录比例,提升新入职教师素质。在促进培养方面,积极实施《嵊州市教师发展中长期规划》,开展第二轮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组织乡村新入职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为期3年的成长培养,组建“名师工作室”“校长互助成长工作坊”和“学校干部同伴互助学习团队”,提高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参加比例。同时,在优师资方面,按照“城乡统筹、以强带弱、就近组合、形式多样”原则,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成立教育集团14个,实施集团化办学;实施第一轮“县管校聘”改革,出台第二轮“县管校聘”实施方案;深化义务教育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施跨行政区管理,撤并部分地处偏远山区小规模乡镇的中心学校,按就近原则由其附近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在激励方面,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完善教职工健康体检和疗休养制度;实施无房教师公租房保障计划;倾斜乡村教师职称评定;实施农村学校师生宿舍改造三年行动。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完善融预警、监督、检查和考评于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新入职教师培养工程”“三名工作室”和“教师个性化培养”等培养措施,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着力推进乡村教育发展。

关于推进香榧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建议

周正

市府办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协办

香榧是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惠农产业。嵊州作为我国古香榧树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香榧之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全市香榧种植面积已达12.3万亩,年产香榧干果多吨,产值超过5亿元。香榧产业发展成效确实十分显著,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建议出台扶持政策,促进绿色发展;加强宣传教育,保护生态环境,继续开展榧树下套种山稻、套种茶叶、套种鼠茅草等林下作物,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同时,杜绝除草剂使用,提升绿色品质。推广商品有机肥,减少面源污染;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水平。加强宣传推介,拓展销售市场;加强科技研究,加快产业发展;加快对古香榧群的森林旅游开发,切实加强对古香榧群这一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确保香榧这一“摇钱树”绿色健康发展。

近年来,嵊州香榧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生态问题、市场饱和问题,以及产业一二三融合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等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以确保香榧产业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打下坚实基础。

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关于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高标准推进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创建,全面实施“农业工程”,以强基础、优布局、调结构为基调,继续实施第二轮香榧专项扶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嵊州香榧的生态发展、科研投入、品牌整合、宣传推介等工作。

其次,科技强榧。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开展香榧中专班、积极引智引才,加大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机构的合作,强化嵊州市香榧科技创新服务团队的力量。同时,高水平推进香榧产业绿色发展。以年香榧主产区布局商品有机肥的销售网络为基础,年继续实施商品有机肥补助政策。推广榧园套种茶叶、鼠茅草等生态化种植经营成熟模式,通过生态套种实现以耕代抚,达到除草剂替代目的,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香榧品质产量。设立专项资金,实施农药废弃物回收工作,在主要香榧产区设立农药废弃物回收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在品牌提升方面。全力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第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嵊州香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四张金名牌。通过专项政策扶持,引导企业使用“嵊州香榧”区域品牌,以“六统一”母子商标形式整合包装和店面。通过品牌提升,在嵊州市农业经济开发区成功引进“禾下土”等农业龙头企业,为嵊州香榧二产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在三产融合方面,加强香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好浙江省林业局林间道路资金扶持政策,为香榧生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于加大越剧故乡建设力度、推进越剧艺术发展繁荣的建议

王炎君

市文广旅游局

越剧,是全国五大地方戏剧之一,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嵊州作为越剧之乡,近年来通过举办全国性越剧演出交流等活动,对外影响不断扩大,但是鉴于嵊州地理位置、经济实力、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局限,单靠嵊州做好越剧原生地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建议在争取省级资金和人才支持的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加大本地资金的投入和引才力度,积极推进艺校建设和越博升级工作等等,进一步推进嵊州越剧原生地保护和越剧传承发展工作,打响越剧之乡品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越剧传承发展“一团一馆一校一节一区一镇一会一网一角一业”的“十个一”平台建设,扎实推进越剧传承发展各项工作,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五个一”工程奖(越剧大戏《袁雪芬》)、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的“中国越剧诞生地——嵊州越剧文化生态区”等荣誉。

为进一步推进嵊州越剧原生地保护和越剧传承发展工作、打响越剧之乡品牌,重点在政策引导、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方面下功夫,围绕我省打造越剧文化圈的统一部署,积极争取省里支持,全面推进发源地越剧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推动越剧小镇建设,不断提升嵊州越剧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全民参与氛围浓厚的越乡文化城市,进一步增强嵊州越剧对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