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民们有什么心愿诉求,我通过手机就可以一目了然。”近日,绍兴嵊州市石璜镇雅璜村驻村指导员丁树鑫帮村民协调解决一桩矛盾纠纷后,打开手机上的“浙里民情”平台,迅速更新了一份走访记录。
上世纪90年代,“民情日记”诞生在雅璜的田间地头,嵊州通过推广这一做法,搭建起一条下情上达的有效通道,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如今,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民情日记”从小本子发展到大数据,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拓展,成为当地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张金名片。
年5月下旬,嵊州正式上线“浙里民情”2.0版本应用场景,借助该平台,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实地走访时,可以通过手机便捷建立民情档案,线上接单帮助百姓实现微心愿,还能边走边晒,实时上传走访动态和图片“打卡”,形成发现问题、流转办理、及时反馈的工作闭环。
“该平台还会根据驻村干部全年走访次数、走访轨迹等信息,智能生成对应的民情指数、兴村指数,并定期进行排名。”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员介绍,排名情况与干部考核进行挂钩,作为评价驻村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据统计,平台上线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已累计导入村民档案23万余份,记录干部走访情况余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余个。
嵊州还将“民情日记”融入“三驻三服务”工作中,通过举办“民情日记”大讲堂、创新推出“企情日记”、组织开展“民情周”系列活动等方式,整合政策推送、民情处置、帮促共富等多种功能,把“民情日记”的服务对象从农村拓展到企业和社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与为民服务水平。
在“民情周”系列活动期间,嵊州近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集中走访服务,围绕百姓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