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袁翔,原名袁樟灿,年出生于*泽镇官湖桥村官地自然村,我国著名工笔画大师潘絜兹、任率英先生的入室弟子。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是新时期中国工笔画的传承和探索者之一。现为国家民委中国民族书画院工笔画创作部主任、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艺术家委员会理事,中国国学书画院副院长、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美术研究员。
声音
“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道者和拓荒者;用书画为媒介,做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修行者和苦行僧。”
——袁翔
袁翔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重要展览并获奖,作品《拜月仕女图》曾获“青藤杯”全国书画大展一等奖,《画说红楼》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北展区银奖。
画集《画说红楼》《中国彩绘连环画集锦》《袁翔工笔画选》《袁翔画集》等结集出版。
另有作品《和平颂》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并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外交部长李肇星、国防部长迟浩田的接见。
江南水乡,钟灵毓秀之地,也多灵秀之士。
袁翔从小痴迷绘画,尤喜传统工笔画,他笔下的仕女秀雅清丽,眉目传情,栩栩如生;佛像慈祥端庄、悲悯众生;钟馗须目怒张、正气凛然,欲除尽人间邪孽……
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组书记高占祥评袁翔的画:“妍丽中挟带清奇,严谨中蕴含灵气。线描挺拔刚健、舒展流畅、敷色艳而清润、淡而弥永。规矩中见飘逸,工整中有潇洒,简约处不空泛,充实处无蔽塞,有情有境,有韵有质,真力弥满,卓尔不群,令人耳目一新……”
懵懂少年痴情绘画
我们到北京的时候,正是农历阳春三月,江南的春天已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而北京却还处于早春季节,漫天飞舞的柳絮和明丽的迎春花给这座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几分浪漫和诗意。
相约采访袁翔的前一天,因担心我们不熟悉北京的交通,袁翔细心地列出详细的交通路线供我们参考。袁翔的画室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当我们如约来到他的画室,从走进家门的那一刻就感受到了满室的书卷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满人文情怀的古典家居,墙上挂着一幅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书的“正清和”,此乃文老一生所总结并弘扬的“三字经”,即: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旨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另一幅是著名画家范曾先生书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充分反映了画室主人的情怀和追求。
落座后,袁翔拿出一些已完成的作品请我们观赏,那千姿百态的人物画或端庄秀丽或雍容华贵,尤其是那幅大花鸟画《和鸣祥瑞》,其典雅和华丽的色彩,更让人眼前一亮,从中得到心灵的感悟和遐想,令人神往不已。
《和鸣祥瑞》
我们的话题就围绕着绘画展开。“是故乡的灵山秀水哺育了我,尤其是嵊籍画家层出不穷,像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袁翔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小,袁翔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学期新书刚发下,袁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书中的插图,然后选自己喜欢的进行临摹,虽是摹品也让小伙伴们很是羡慕。到了少年时代,袁翔对绘画更是痴迷,但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是一个物质条件贫瘠、想找或想买一个绘本学习都很困难的年代。为了学习绘画,只要有空,他就跑到镇里的新华书店去翻看,但那个书店小得不能再小,绘画本几乎没有。家里又不富裕,因此只能节衣缩食买点连环画看。
后来,袁翔喜欢上了一位名叫任率英的著名画家的年画,他画的年画特别出彩,老百姓也最喜欢。每次到新华书店,只要口袋里有钱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学习。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不满足于此了,疯狂地萌生了想让大师给他指点一下画作的念头。
“任率英先生当时已是全国著名的工笔画家,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工作,而我只是一个乡野小子,让他给我指点,我心里其实没有一点把握。”袁翔说。
但就是凭着这股执著和信念,他给住在北京的任率英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画作。“其实当时真没抱多少希望的,任老年事已高又很忙,全国向他请教的人肯定很多,我这个乡下的毛头小子,他怎么可能抽时间无偿地给我指导呢?”袁翔说。
但事情就是那么出乎意料,他很快收到了任老的回信。任老不但对袁翔的画作进行指点,还寄给他一本自己新编的《怎样画刀马人物》,而且还鼓励他一定要多画。同时任老也在信里对袁翔说:“要成为一名画家,是一件很艰辛的事,要付出很多,如果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任率英先生的回信给了少年袁翔莫大的信心,“吃苦我一点都不怕”。
高中毕业不久,袁翔通过全省招聘干部被招考录取,被分配到我市明溪文化站任站长。由于工作关系,他与文化方面的联系更密切了,同时对绘画的兴趣更加浓郁和强烈。其间,他又报名参加上海《新民晚报》和上海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人物画班学习,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和提高。
在文化站工作的年月里,袁翔积累了一点工资,便萌生一个念头:到北京,到绘画大师身边去学习。他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嵊州到北京,那么远的路,既没有钱又没有熟人,怎么去?袁翔的父母也反对他去那么远的地方。然而,他却做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破釜沉舟辞掉工作,简单收拾一下行装,只身直奔北京。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远房亲戚施樟荣老师给他带来了希望,施老师介绍他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找吕如榆教授帮忙解决住宿的问题,还有同乡著名书法家李铁华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忙替他在长城饭店销售他的画,以画养画。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所有帮助过我的亲朋好友,心念旧恩要学会感恩!
到了北京后,袁翔终于敲响了任率英老师的家门。看到门外风尘仆仆的袁翔,任率英感动了。他毫不犹豫地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并收他为弟子,袁翔的绘画生涯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不久,袁翔又有幸拜在著名工笔画大师潘絜兹先生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潘先生是当代中国工笔画复兴的倡导者和旗手,在迟浩田将*等有识之士的支持下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工笔画学会,并献出自家的四合院作为学会会所,当时著名画家刘大为、刘凌沧、林凡、何家英、冯大中、肖玉田、蒋采萍、刘文西、王天胜等先生都团结在潘老身边,为中国工笔画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帘清梦》
十年磨一剑
北漂生涯充满着艰辛,由于没有正常的经济来源,袁翔常常是入不敷出。年,为解决袁翔的生活拮据问题,潘絜兹先生把袁翔推荐到河北承德画院工作,把他托付给时任承德画院的副院长肖玉田,成为一名专职画师,让他既能学画,又有生活保障,不再为生计而担忧。
在画院,袁翔受到肖玉田的无私关怀和指导。其间,袁翔经常往返于承德、北京之间向老师们求教,有时晚了无法赶回承德,潘先生就在他自己的“春蚕画室”临时架个钢丝床让袁翔留宿。
“每每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总感到很温馨。”袁翔说。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还要感谢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袁翔说。文老不仅要求袁翔画好画,还要求他学好文学,为此专门送他《古文观止》等书,而且一篇一篇地为他标上记号要求背诵,告诉他,一个画家如果只会画画而不注重文学修养,那只能成为一个画匠。“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问和才华能让你有别于其他人,我希望你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而不是画匠。”文怀沙老先生对袁翔说。
在向文怀沙学习的过程中,袁翔还被文老引荐给范曾等人,使袁翔的绘画更上一个台阶,同时,又把他介绍给北京湖社的经理邓彼得。邓先生约袁翔临摹了很多敦煌壁画,使他从敦煌壁画入手打下了一定的绘画基础……
在多位前辈的谆谆教导下,袁翔慢慢成长起来。年,“青滕杯”全国书画大奖赛,在李铁华的鼓励下,袁翔选了一幅根据苏东坡“中秋词”词意画的工笔《拜月仕女图》参赛。“当时心情也很忐忑,学画才两年,尽管朋友们都说画得好,但内心还是很不自信。”袁翔说。谁知评选结果出来后,袁翔的作品获得人物画组唯一的一个一等奖。事后得知,作为评委之一的著名画家陆俨少先生说,他刚拿到袁翔的作品时,第一感觉以为这是他好友潘絜兹的作品,当时深感惊奇,潘先生已是著名工笔画大师了,怎么还来参加比赛呢?再仔细看落款,才发现是袁翔的作品,后生可畏呀!为了对袁翔表示鼓励,潘先生专门为此画题了一首小诗,“拜月出堂前,月偕风露清。月圆人未归,娥眉不胜情。”尽管已过去近30年了,但袁翔依然牢牢记在心里,能随口念出。
“那年我23岁,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的最高奖,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对我后来一直坚持走绘画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袁翔说。
不过,尽管获得全国性的大奖,但袁翔依然只在承德画院一隅画自己的画,读自己的书。年至年,近10年的时间,袁翔一直在承德画院画画。他说:“那时候,我们不像现在一些画家那样浮躁,当时心里根本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一心只想画好画,就那样单纯。”
在学画间隙,袁翔也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和民族风情、服饰、建筑、历史等资料。因为他主攻工笔人物画,而工笔人物画的服饰、配景的亭台楼阁、家具陈式、花草树木等等包括山水、花鸟的技法都得一一掌握,因此要求更高。“如果出现唐冠宋履、张冠李戴那岂不成了笑话!所以人物画不是简单的画好看了就行,还要传神合景,同时,一幅好画,更考验的是画家的知识面。陆游的一句话说得好,‘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绘画亦如此。如果学绘画,功夫在画外。”袁翔说。
《瑶池仙庆》
传承和发扬
十年磨一剑。确实如此,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渐渐地,袁翔在书画界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在绘画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应肖玉田老师之邀为台湾光复书局画八十幅工笔重彩画《画说红楼》,他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辛苦并愉悦着!”《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巍峨的丰碑,每一个画面都要依据原作的故事情节来画,整个绘画过程也异常艰辛,袁翔花了很长时间才画好。画集出版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从此也奠定了他的绘画地位。
年,袁翔应邀参加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世纪之光”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画家巡回展,故宫博物院院长、深圳市委书记、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等出席了开幕式,深圳报业集团所属所有报纸都作了长篇报道。之后连续在香港、惠州、广州、东莞、大庆、太原等地举办了巡展,受到一致好评。
年,袁翔迎来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5月10日-16日,袁翔携数十幅作品东渡日本,在东京日本美术协会-上野之森美术馆,举办名为“和平情韵——袁翔工笔重彩作品展”。
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及夫人羽田绥子专程前往参观画展并送上祝福,展览结束后,羽田先生还专门邀请袁翔到府邸做客。这次展览非常成功,并得到了日本艺术界的广泛好评。
艺术无国界,袁翔那细腻传神、典雅清丽的画风,吸引了日本众多书画爱好者以及大学教授、在校学生前去观赏交流。同时,他还结交了参观画展的很多国家的美术爱好者及收藏者。新华社驻日本记者站也专门派记者前去采访报道。
后来,袁翔又应澳大利亚华商会之邀参加在悉尼市*厅举办的展览,同样获得了满堂喝彩。
今年5月,他应邀到韩国首尔进行文化交流及画展。展览期间,袁翔的作品受到同行及韩国观众的高度评价。在这次活动中,韩国“韩中文化交流会”会长郑南道先生、韩国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成秀贤先生、韩国艺术殿堂梁台根主任、韩国少女联盟理事长陈圭春女士等领导嘉宾参加了画展开幕式。在这次中韩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中,袁翔荣获“最佳国学国粹奖”,同时,他还被聘为“香港国学国粹研究院美术院院长”。郑南道会长为袁翔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
《钟馗降福》
心系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艺术家是敏感的,慈悲的。”袁翔也是。在潜心绘画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慈善活动。他是司法部·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艺术家委员会理事,也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爱心组织的成员,是“传递爱-五十六个民族一起圆梦大型公益行动”圆梦大使……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作品。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无论走到哪里,故土难忘,家乡的山山水水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袁翔说。尽管他已到多地举办画展,但却一直没有到老家来办过展,问其缘由,他不无幽默地说:“近乡心更怯,我画得还不够好,是真正的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啊!以后如有机会一定会拿出更好的作品向家乡人民汇报。”
“‘生命有老死,艺术可不朽。艺如传薪,薪有熄时,火传万代。’人生不过百年,你将给社会留下什么?于我,唯有通过艺术创作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获得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并将这份喜悦与唯美传递给更多的人。”袁翔说。
《红楼人物之王熙凤》
《宋人词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