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00,充满悲悯的一年,许多人因疫情失去生命,许多重要事情停滞了,但艺术没有停下她的脚步,而是在人们灵*深处,施以更加温暖的救赎。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她让人们因愈美好而更强大,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轻易逃跑或放弃,他/她将用画笔和雕刻刀来表达坚定与勇气,并远离低级趣味。
我们筹办“艺?光华”在中国疫情向好后的第一次展览,其创作主体仍然是曾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工作过的艺术家群体,我们希望以艺术铭刻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渴望与信心,并祝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4周年。
涵芬楼艺术馆历史悠久,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巨大的商务印书馆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经典、博雅、高尚等丰富内涵,这一切,和清华大学的传统十分契合,若相呼应。具体到涵芬楼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审美创造体系,则又和而不同,有所碰撞与区别:一方面,此次展览深具中国传统绘画风貌的作品融入涵芬楼源远流长的文脉中,自然而然呈现出中国人理想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参展的许多作品体现出艺术对现实的反拨与批判,涵芬楼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我们对人类过往的黑暗沉重有所反思,比照疫情仍很严重的世界局势,感受尤其复杂。看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涵芬楼也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关键的时刻,鼓励我们在非常时期负重前行。
展览作品中的色彩变幻、笔触顿挫、节奏韵律、空间光感与涵芬楼的厚重知性底色叠加呼应,将会生成此情此景、斯人斯作互相成就的“在地性”释读语境——我们也可以想象喜欢阅读的安静与沉思的特殊观众群体对艺术的期待与喜爱,在特殊的时刻、特殊的文化空间举办这个意蕴丰富的艺术展览,将给带着口罩而来的观众们带来怎样鲜亮的观展体验,而我们作为创作群体也许会得到某些启示甚至获得新的观念,并有可能将这难得的体验转化为新的创作灵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参展艺术家有许多家庭组合,如王成喜先生是父、子、女三人,李燕先生是父女二人,吴丹旻一家是祖孙三代四人,张树新和张瀚川是父子二人,武云超和会然、王存玉和孙玉珍都是伉俪参展,体现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群体的艺术家风,其艺术创作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