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绍兴晚报的报道: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初评活动结束,嵊州市有3位工艺美术师的作品进入终评。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始自年,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本届“山花奖”全国有78件作品进入终评,浙江省有10件,嵊州市就有3件,分别为宓风光的泥塑《天路》、郑兴国的根雕《观瀑》和俞田的竹根雕《儿童团》。
七进藏区收获《天路》
今年64岁的宓风光是“浙江泥人宓”创始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浙江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其代表作品有《中国戏剧百脸谱》《世界首脑人物》《三百六十行》等百余件,曾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并获奖。
宓风光说,艺术源于生活,20多年来,他先后7次深入藏区寻找创作灵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天路》便是一组以藏区人民为主题的作品。
年,宓风光第一次去藏区采风,他拜访藏民,参观寺庙,停留了10多天,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藏民和景物进行大量的速写,还出版了一本速写集。之后,他每隔几年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他说每次进藏区,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迸发出不一样的艺术灵感,对这些年来的泥塑创作有莫大的帮助。
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运营,宓风光在藏区采风时多次目睹藏民对这条铁路的热盼和深深的感情。他带回大量有关青藏铁路的素材,认为这条“天路”很好地反映了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民族的伟大创举,值得大书。“5年前,我开始酝酿以颂扬青藏铁路为主题的泥塑创作,后几经筛选,选定了6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人物,以他们的视角体现这条‘天路’的意义。”宓风光说。
年5月份,宓风光正式开始创作《天路》,6个人物分别为祈福的妇女、仰望蓝天的老人、背着婴儿的妇女、献礼的少先队员、献哈达的藏民汉子以及拍照片的年轻姑娘,他们都穿着不同装饰的深色藏袍,双眼注视着前方高处铁道上飞驶而过的列车,露出内心深处的欣喜与激动。
泥塑《天路》一经问世,便获得好评。年1月,《天路》获得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项——“映山红奖”,此次入围“山花奖”终评,更是对《天路》艺术创作的肯定。
慧眼识“纹” 成就《观瀑》
“银河坠半空,摇曳成云雾,万斛喷珠玑,百丈悬练素。”这是明代著名史学家张岱盛赞嵊州市著名景点百丈飞瀑的一首诗,如今嵊州根雕家郑兴国的一幅《观瀑》,再现百丈飞瀑的雄壮景致。《观瀑》集自然之奇与艺术之美于一体。
56岁的郑兴国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目前担任嵊州市根艺协会主席,根雕技艺早已娴熟于心。
《观瀑》1.5米高,创作于年四五月间。在郑兴国的根雕作品中它只能算是一个小型作品,但他对其特别钟爱,因为这是一次诗与根雕完美融合的尝试。
《观瀑》的材质是一段阴沉木,郑兴国说这段木材购于10年前。去年4月份,他偶然打开这段树根,发现里面中空,而四壁则布满自然纹理,看上去特别漂亮。这些漂亮的纹理不正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吗?郑兴国脑海中顿时出现了张岱的那首诗,也有了创作灵感。“百丈飞瀑景区我去过无数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为雄壮的瀑布倾倒。”有了灵感,郑兴国马上动手创作《观瀑》。他在利用木质的自然纹理雕饰成飞瀑的同时,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老人仰头观瀑,为眼前的美景陶醉;小孩手指瀑布,更是兴奋。
这件作品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完成。有人评价《观瀑》:看到这件作品,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郑老师手法技艺上的深厚和细腻,雕琢的技艺都彰显在这乌木上。老人与小孩栩栩如生,其他细微之处也如此,让人称赞叫绝。
“不论最终能否获奖,《观瀑》入围‘山花奖’终评就是对情景根雕艺术的认可,会对今后的创作带来更足的信心。”郑兴国认为。
为献礼祖国创作《儿童团》
51岁的俞田是嵊州市根艺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他说这次入围“山花奖”终评的竹根雕《儿童团》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
记者在俞田的工作室见到《儿童团》时,立即被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造型吸引。这是一组儿童人物,一共4人,外加一只蹲着的狗。人物造型俏皮可爱,又各具特色。4名儿童中,最左边的手拿木头枪,身体稍微前倾,是他们的“头”,正在对其他人“发号施令”,另外3人有拿着扫帚的,有举着竹耙的,有拿着弹弓的。他们或抓耳挠腮,或嘟着嘴,或认真倾听。俞田介绍,作品反映儿童的天真烂漫,以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儿童团》是一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作品。俞田说,两年多前他便有这个想法,但雕刻什么样的主题和内容,思考了很久。“因材质关系,竹根雕不易表现严肃的主题;而常见的琴棋书画又显得过于传统,缺乏现代气息。”俞田说,后来他才想到用儿童的幸福天真来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儿童团》只有4个人物,但两年来俞田其实雕刻了20多个表情不同、动作不同的儿童人物,从中挑选出既符合主题又相互配景的人物,直到今年国庆前夕才定稿。
从数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山花奖”终评,俞田说有点意外,也有点激动,而更令他兴奋的是评委和大众对竹根雕艺术的肯定,激励他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