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会观察聚焦地方两会,擘画养老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1#
盖百霖副作用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6172540.html

谋划新篇章奋进新征程——从地方两会看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张婷

作为观察区域发展的重要窗口,省级地方两会触摸着时代脉动,也承载着百姓期待。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这个背景下,各地两会锚定“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目标,从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从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到发展基本养老服务,从加快产业发展到人才队伍建设,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绘就了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保障特困老人安全与幸福

“自从安装了适老化装置,我在家活动起来方便多了,还能经常到院里晒晒太阳。”说起适老化改造,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苏里村特困老人李秀云的话中充满感激,卧室地面的防滑处理,卫生间加装的扶手,床头、院内的抓杆,每一样都让老人安心、舒心。

年,河北省完成3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民生答卷。今年,河北还将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家生活照料条件,提升居家养老生活品质。

适老化的“小改造”,承载着老年人的“大幸福”。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适老化改造”高频出现:年,河南省将为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内蒙古自治区2.6万户、广东省2.2万户、江西省1.2万户、广西壮族自治区1万户、云南省1万户……每一个数字,都映射着民政部门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安全和幸福的决心。

“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兜底保障”,是各地在制定年工作时共同的目标和期盼。

作为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山东省将加强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服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山东省人大代表、荣成市引航爱心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尹力军看来,明确加强对高龄、失能、独居、失独等老年人的探访关爱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省提出要优化孤寡老人与失能老人服务,这是养老服务的工作重点。”福建省人大代表、民盟福建省委会副主委欧阳松应建议,要聚焦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日常需求,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还需形成与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养老生态系统。

北京市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计划新建老年护理中心8家,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张。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赵彤认为,在做好照护服务的同时,特殊困难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等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应得到重视,可以招募社区心理医生,对老人进行心理辅导。

满足农村老年人美好生活期待

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解决养老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期待,成为各地追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

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个、村级养老服务站个,对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升……年,内蒙古自治区着力增加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面,让更多农村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

北京市今年将新建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个。如何确保邻里互助点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政协委员、密云区副区长马春秀建议,应出台市级专项政策,将互助点补贴资金纳入市级财政年度预算,此外,应鼓励各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与邻里互助点合作,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主要依托农村敬老院等设施,但目前大多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专业化医疗服务能力。在浙江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宁波市委员会主委张立央看来,政府应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开展医养服务,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应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刚需服务。

“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做深就近探访服务。”浙江省政协委员,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雷洁畅建议,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应急处置、生命安全等短平快的低偿服务,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爱服务农村老年人,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端瞄准设施建设,一端瞄准服务质量,四川省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护理功能提升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年计划安排资金0.32亿元,用于提升张现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护理能力,增强县级失能失智老年养护院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湖北省将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个以上,吉林省支持农村养老大院建设改造,湖南省加强农村老年人关心关爱……各地的切实举措,直击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映照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

1月30日,由陕西德瑞养老集团运营的西安碑林交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梧桐家苑颐养院迎来了一对新入住老人。“这是自上波疫情以来新入住的第一对老人。”陕西省人大代表、德瑞养老集团总院长王瑞告诉记者,“相信有序恢复开放后,养老机构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也期待政府给予更多政策,助力养老机构发展。”

疫情三年,是养老产业发展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三年。今年,25个省份将“发展银发经济和健康产业”“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为养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

年,河北省将在环京地区谋划建设一批康养项目,促进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内蒙古将开展省际旅居养老合作试点,推出扶持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扩容提质的举措;江苏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培育养老托育、医疗健康、健身休闲等消费新热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一批大健康和养老产业标杆性项目;甘肃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大力开发健康养老等农业产业新功能、新业态……“银发经济”成为巨大蓝海,养老产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在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毅看来,聚焦养老需求是激活养老消费潜力、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她建议政府从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消费宣传与引导等方面妥善施策。

养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还需练好内功、站稳脚跟。多位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提出,要通过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养老+其他产业全面融合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等手段,积极引导养老企业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

蓝图已经绘就,养老行业紧盯新的战略部署“按图作战”,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养老服务小切口惠老实事暖民心——盘点地方两会中的养老民生成绩单

记者马丽萍

养老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提高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事项。随着年省级两会渐次落下帷幕,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一年乃至五年中,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养老设施建设、质量提升、人才保障、综合监管等方面,着力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服务设施夯实基础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年该省个街道全部实现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个社区全部实现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4个试点城市完成户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年,浙江省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张,完成率.2%;全省各县(市、区)共建成家智慧公办养老院,完成率.7%……

从一组组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几年中,围绕“老有所养”的命题,全国各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量明显,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就近养老更加便捷。

近五年来,北京市累计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家,发展养老助餐点8个;上海市新增养老床位2.65万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助餐场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天津市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万张,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达到个,“老人家食堂”达到家;四川省建成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个县级失能特困人员养护院,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年,吉林省大力实施幸福养老工程,建设55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8个社区老年食堂试点,为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云南省统筹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互补发展、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全省县级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护理型养老床位达4.8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9%。

在民政部门推动下,各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通过新建小区配建、老旧小区统筹建设和闲置资源盘活改建,各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成面积大幅增加,养老服务基础更加坚实。

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母亲年龄大了,有时一个人在家我们不放心,生怕她碰到、摔倒。自从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来自山东省威海市的陶女士对母亲享受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感到安心。以前在养老机构才能享受到的精细照料,如今“搬”进家里,让居家老人享受到近在咫尺的便利。

近年来,各地通过专业养老机构承接失能半失能老人托养功能,“以大带小”运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由街道辐射带动社区,延伸到居家上门服务,形成有序衔接的养老服务链条,让“15分钟养老服务圈”看得见、摸得着,机构辐射社区居家,实现规模化发展,护理型床位增加,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年,针对“一老一小”的突出民生短板,江苏省政府专门成立“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并完成了年度新增20家医院老年医学科、新增30家标准化护理院、培训养老护理员5万人次等养老民生实事,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养老服务品质的需求。

年,福建省新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86个、长者食堂个,全省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万户,新增五星级养老服务设施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年,江西省赣州、抚州、新余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34亿元,让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

重庆市统筹城乡养老发展,持续优化提升养老服务,年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

年,贵州省改造提升20所标准化养老院,新增护理型床位张,重点支持贵阳市、遵义市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新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个,大力推进贵州省智慧养老云平台(二期)建设。

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临近中午,在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居家养老中心,无感服务智能终端显示有8位老人未到现场报到,于是工作人员主动联系老人询问情况。这种无感服务智能终端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智慧助餐、健康管理、无感监测三大养老服务数字化场景,让养老服务更加智能。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医养康养融合、公建民营等运营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带动了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

年,山东省加强示范引导,选树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25个、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50个、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示范机构40家,加强养老品牌培育力度,涌现出“山东健康”“金龄健康”等养老品牌。

年,山西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营商环境4项重要指标跻身全国标杆,全省30个养老幸福工程项目全部完工。

年,安徽省进一步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助餐服务,分别建成城市、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3个、个;通过改建、扩容、新设等多种渠道拓展办学空间,全省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6万人。

广东省积极推动养老与文化、教育、家政等多行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还先后与东北三省及广西、江西、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10地合作开展旅居养老,携手港澳探索养老服务“湾区模式”。加强智慧养老建设,在全国率先创新应用老年人只需刷身份证即可“一证通行”核验系统,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养老服务的小切口,承载了民生福祉的巨大变化。一份份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一张张温暖答卷的背后,是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努力,让亿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年民生实事擘画养老幸福图景

记者黄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晚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使命。记者近日梳理年各省级领会列出的“民生实事”发现,各地站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眼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推出了一系列惠老暖心、诚意满满的养老新举措。

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基础。年,各地着力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北京市将新建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个,新增养老助餐点个;天津市提出建设30个乡镇养老服务综合体(含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江苏将改造提升个标准化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个社区助餐点、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内蒙古自治区将“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个、村级养老服务站个,对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升”作为目标,并巩固提升城市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功能;吉林省将支持新建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支持开办个社区老年食堂;上海市将新增40个社区长者食堂;湖北省明确要新建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个,改造提升农村互助照料中心个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将深入实施《广西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成10个以上连锁化、标准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40%;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加快构建“十五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的目标,云南将重点放在建设“老年幸福食堂”,新疆则聚焦实施城市社区养老“金色晚霞”工程,新建、改建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甘肃省将建设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个村级互助幸福院;山西省明确提出实施城镇社区幸福养老提速工程,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聚焦失能失智刚需,提升照护能力水平

为提升养老照护能力,各地在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推进医养结合、加大护理人员培养培训方面明确了任务。

北京、天津、江苏、广西等地等地均将推进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列入政府民生实事,计划分别建设张、0张、0张、0张家庭养老床位;北京市还提出,建设安宁疗护中心4家、增加床位张,老年护理中心8家、增加床位张;上海市聚焦失智照护,明确了改建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目标;四川省计划安排资金0.32亿元,用于提升张现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护理能力,增强县级失能失智老年养护院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功能;云南省将启动惠老阳光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新增护理型床位0张,实现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3%的计划,同时打造5个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50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0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为失能、高龄、残疾等老年人提供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为主的医养结合服务。

天津、河北、江苏3省份将人才培养纳入民生实事范围,如天津市实施“寸草心,手足情”公益创投项目,计划培训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0人;河北省明确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新增养老护理员持证人员0人以上;江苏将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0人次。

创建老年友好环境,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少省份聚焦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提高为老服务数字化水平上设定了新目标。

河北、内蒙古、河南、吉林、广西、云南等地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列入民生实事清单,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河北省将支持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河南、内蒙古、广西、云南4省份计划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万户、2.6万户、1万户、1万户;江苏和上海将适老化改造范围扩大至所有老年人家庭,预计分别完成0户、3万户改造目标。

天津市计划打造津(金)牌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政策、资源、服务、监督“一网通办”,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广东省深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基层应用,推动户政、社保、医保、公积金、就医挂号和适老助残等高频服务上线不少于项。

加强重点保护关爱,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

尊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地推出多项任务清单,从基本生活保障、身心健康保护、等方面呵护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山西省明确,提高城乡低保家庭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西藏自治区提高高龄老人健康补贴标准,年人均提标元;内蒙古自治区则提出为符合条件的经认定生活不能自理的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为老年人兜住底,让他们生活更舒心。

为确保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吉林省通过建立一人一档案、一支志愿探访队伍、一个智能平台,逐步实现上门探访经常化、养老服务个性化、生活保障安全化,计划实现独居、失能、重残、空巢、留守、高龄、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8类居家老年人上门探访率%;探索“时间银行”模式,开展互助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水平。

广东、四川和贵州3省份加强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广东省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60%,计划新增64个社区(村居)心理关爱项目点,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四川省将安排资金70.29亿元,为20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健康风险指导、心理支持和就诊转诊建议等服务;贵州省提出,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为重点人群免费发放“防疫健康包”万份;海南省计划开展老年人认知康复数字疗法试点,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提供认知障碍筛查,并对已筛查出的认知下降和认知损伤的老年人(约2万人)实施干预服务。

山西、湖南、甘肃3省份将保障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阶段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山西、湖南提出加强养老院、福利院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率;甘肃明确要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和患基础疾病群体的防护和救治,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胸怀“国之大者”,不忘为老初心。年“民生实事”是各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清单”,也将成为老年人的“幸福账单”。

(本文刊发于《中国社会工作·养老》2月中)

共同描绘养老事业发展新蓝图

——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养老服务发展

记者张婷

新年伊始,全国省级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智慧养老”等再次成为高频词、热门话题,地方代表委员们齐聚一堂,聚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汇聚智慧,共同谋划养老事业发展新蓝图。

切实保障老年人健康安全

“乙类乙管”政策施行后,养老机构如何切实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代表委员们就医疗资源下沉、畅通就地诊疗等方面建言献策。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养老机构中的“医”是关键,并建言从加强养老机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方面寻求突破。上海市政协委员、泰康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宏建议,要加强机构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健康管理、长期照护方面的建设,满足老年人日常慢病诊疗需求,为老年人建立起急救治疗、慢病管理、康复治理的三重防线。

“养老机构要配备紧急抢救设备。”在北京市人大代表、丰台区颐养康复养老照护中心院长施颖秀看来,养老机构配备必要的制氧机、血氧仪、心电监护仪和紧急抢救、转运设备,是早发现、早治疗、防重症的关键。

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虹认为,医养结合亟须搭建起分级服务体系,居家自理老年人由家庭医生帮助进行基础疾病诊疗,社区老年人由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护工协助常规护理、义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失能失智老年人则需进入医养结合机构,满足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

相比城市,农村地区老年人对“老有所医”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受地域、资源等因素限制,农村医养结合仍存在不少难题。

河南省人大代表,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闫文栋建议,要完善县、乡、村三级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依托县级医疗、康复、护理等综合资源优势,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资源与农村养老资源有机整合,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的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

福建省人大代表欧阳松应建议参照村级卫生所医保“村村通”的做法,将城乡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敬老院作为乡镇卫生院的住院分部实行统一管理,推动农村养老机构和乡镇敬老院实现医保定点“院院通”。

养老人才要供得上、留得住

养老人才是支撑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地方两会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期待养老人才供得上、留得住。

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年轻人,无法形成有效人才储备。天津市人大代表、致公党天津市委常委、天津财经大学立法与司法研究中心主任陈灿平认为,通过培养“文教康养”新型养老产业人才,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与康养产业创新结合起来,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在探索发展老年护理职业教育方面,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深化养老机构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将“校企合作”运用到居家养老护理的培养模式中;根据老年人养老需求,完善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课程及老年护理专业职称评定体系,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养老护理从业人才。

如何让养老行业成为引才留才的“磁力场”?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罗韶颖建议,政府应建立褒奖机制,鼓励媒体开展各类养老人才荣誉评选,多方多角度增强养老人才的荣誉感和认同度;应尽快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明确职业技能补贴和成长路径,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加强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关心关爱,是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人才的良方。”浙江省人大代表、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医疗康复科科长陈映红认为,对养老护理人才的关心关爱,有利于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当中,同时,也要扩大激励保障政策落实的覆盖面,将养老机构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科技为养老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个领域,为各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科技如何赋能养老?在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献上良策。

针对省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起步晚、发展慢、推广普及难的问题,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绿色产业协会会长左克永建议,应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技术,实现“平台+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新模式。

上海市政协委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中国区总裁黄海清认为,要想让养老服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有温度,就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机协同发展,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

针对智慧养老试点存在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不买单”的情况,广东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建议,要支持企业提升康养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在日常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的适老化水平。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高善峰建议,通过开展科普专项活动、智能技术培训,营造全社会帮扶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良好氛围,让老年人尽享数字化成果,拥抱数字化生活。

#学术大会: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学术大会主席刘维林邀您共享精彩云端学术盛宴!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学术大会这五年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谢亮

美术编辑:方雪媛

审校:王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