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仁庄镇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发展现状,持续推进花园乡村工作,始终坚持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通过人才引进、人居环境优化、产业振兴,积极打造新时代美丽侨乡花园乡村样板和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推进人才引进,谱好以人为本“民生曲”。
一是招才引智,组“智囊团”。仁庄镇以山海协作乡村振兴项目为纽带,与致公党浙江工业大学委员会、致公党青田支部签订共富示范基地,与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签订侨乡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校地合作,人才回流,为干事者提供“创业热土”,为乡村引进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花园乡村创建,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目前,浙工大师生团队正就仁庄镇未来发展规划作全面调研。二是乡贤聚乡,引“群燕归巢”。从集党员、乡贤、华侨、村干部于一体的红田鱼调解室,解群众纠纷,到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的乡贤会,议民生百事,再到侨资企业青都乐园,引八方游客,仁庄镇始终坚持发挥乡贤华侨力量,充分借力乡贤及华侨资源优势,引侨资聚侨力,助推花园乡村工作。同时,为实现多层次招商引资,仁庄镇赴乡贤企业洽谈招引项目,引乡贤返乡投资兴业,投身家乡建设,为仁庄发展贡献乡贤力量。三是政协协商,立“民生议事堂”。为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仁庄镇成立“民生议事堂”,聘任10名优秀人才为“侨源智库”顾问团成员,着力挖掘多层次人才,并于6月份组织了以“稻花鱼乡、共富侨源”为主题的专题协商活动,聚焦花园乡村建设,建真言、献实策、谋新招,找准症结、突出实效,为全面推进花园乡村创建及产业发展群策群力。
二、优化人居环境,写好生态宜居“草木篇”。
年以来,仁庄镇以新时代美丽侨乡花园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已累计获评县级花园乡村红榜村3次。一是推行垃圾分类,仁庄有了“最美桶长”。仁庄镇以激励制度为抓手,在新彭村、应庄垟村试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三级桶长制”,以村总桶长抓工作推进、网格桶长包片负责、村户桶长争先参与的模式,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兑实物,以实物焕村颜,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高效化、网格化管理,实现垃圾分类桶桶负责,花园乡村人人共建,同时正探索数字智能化与垃圾分类的有效结合。二是推进公厕革命,仁庄有了“最美公厕”。仁庄镇对全镇45个农村公厕标识标牌进行更新,并统一配备拖把、拖布,以两拖两布规范厕具使用,不断提升公厕管理规范性和便民性,解决农村公厕找不到位置、无男女标识、脏乱差等尴尬问题。提升公厕管理质量、美化公厕内外部环境,“最美公厕”的评选则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开展植花种草,仁庄有了“最美庭院”。仁庄镇围绕创建花园乡村,开展“宜居最美庭院”评选活动,用花草装点庭院,用绿色扮靓村庄,以点带面,带动群众参与花园乡村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人居环境向2.0版迈进。同时,仁庄镇邀请资深设计师沈才勇老师为村主职干部讲解民居庭前屋后微景观打造方法,灌输景观改造概念,带动各村将美丽庭院、农家地景等微景观打造列入村庄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实现人居环境再优化和乡村旅游产业集聚,推动仁庄“大花园”建设。
三、推动产业振兴,念好互促共富“山海经”。
一是以人才桥带动项目建设。仁庄镇挂职干部李奎作为山海协作联络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自去年为罗溪村解决了斤滞销田鱼后,又为其带来“一亩田万元钱”稻鱼改造提升山海协作消薄项目,该项目通过对稻鱼共生产业基地内生态田埂及机耕路的改造提升,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稻鱼产量。今年,该村已通过田鱼、田鱼干销售实现村集体增收达10.9万元。二是以项目库推动产业发展。仁庄镇新彭村以嵊州青田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为引擎,将嵊州越剧元素和本地稻鱼共生文化融入到乡村景观打造和山海协作项目建设中,通过“稻鱼共生”农遗直播基地和十字亭亲水体验区的有机结合,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及本地文化、旅游景点的推广,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以项目建设唤醒本地沉睡资源,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至少1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11月在新彭村举办的首届“五鱼”音乐节,则通过听鱼谣、抓田鱼、品鱼宴、过鱼节、汉服秀、直播带货等环节,为农产品线上销售及本地电商发展创造可能。三是以产业兴促进人民共富。仁庄镇以山海协作为契机,与嵊州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签订消费帮扶合作协议,带动本地特色农副产品“跨山越海”,加强两地联动发展,首次合作实现稻鱼米、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交易额9万余元,利润3.59万元。同时,为充分挖掘两地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仁庄镇党委书记尹昊带队班子成员赴嵊州市考察学习,并与结对乡镇石璜镇签订“助力26县跨越式发展”消费帮扶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结对帮扶成效,加深“山海情谊”,实现嵊州传统产业与“青田稻鱼米”等优质农产品的文旅融合、联动运营,推动两地产业发展,合作共赢。
原标题:《青田县仁庄镇:美丽乡村展新颜乡村振兴翻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