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苗张冰清通讯员王蕊鲁青王屹峰
《医院将关闭普通门诊!》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的大背景,源于国家卫健委几天前印发的《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通知将所医院纳入工程项目储备库,都是大三甲:医院、医院、医院、郑大一附院等,浙江的浙大一院、浙医二院、医院也入选其中。
有专家分析,医院将根据规划快速转型,将科研力量集中在疑难杂症上,可能会逐步关掉普通门诊,而常见病将通过医联体等医院。
医院也会关闭普通门诊吗?我们的看病将发生什么变化?
医院,门诊越分越细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在医院看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打开预约挂号软件,选中浙大一院,点开内科,一下子出来80多个门诊,有肾功能不全营养治疗门诊、内分泌门诊、脑血管病专科门诊……普内科门诊只占了其中的一项。
光是内科就有80多个门诊,它们的分工精细度可想而知,比如记忆障碍专科门诊和记忆减退专科门诊,由不同医生坐诊,看的是不一样的症状;还有不多见的还有乏力门诊、强直性脊柱炎门诊、高压氧门诊等,总之,只有当自己明确得了什么疾病时,在这里挂号看病才能有的放矢。
在浙医二院,内科、外科也同样被细细分为几十个不同的专科门诊,想在这当中选中普通内科、普通外科,挑上一阵子。
普通门诊适合哪些病人?相对专科门诊、专家门诊,当病人的病情尚未明确,医院尚未确诊时,就需要在普通门诊经过初步判断,再确定是否该看专科门诊。
在浙一门诊大厅,想找一位挂普通内科号的病人也不容易,除了轻车熟路的老病人,挂号专科门诊驾轻就熟外,现场的导医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描述,将他们引流到相应专科。
医院,钱江晚报记者发现普通门诊的病人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复诊的肿瘤病人,以及没有挂上专家号的首诊病人。
林大姐是一位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和放化疗结束后,她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稳定。由于专家号比较难挂,她每次来复查都是挂普通号。
网络图片
北京、上海、广东将陆续关停普通门诊
在别的省份,普通门诊关停已经箭在弦上。
今年3月下旬,医院在院内贴出通知: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的具体要求,年3月31日下午5点门诊结束后,关闭普内科门诊。
在最近国家卫健委刚公布的《通知》中,医院也位列其中。
早在3年前,上海市政府就曾公开表示,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行,医院将不设门诊,只进行疑难复杂病病人的诊疗,以及住院病人的诊疗。
北京市卫计委公布《“健康北京”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
此前,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在门诊业务上,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贵州省此前医院的便民门诊,青海医院门诊量减少25%。
省卫计委:不用行政手段关闭普通门诊
由此看来,医院取消普通门诊是“大势所趋”,那么在浙江,医院是否也将逐步取消普通门诊?
“从几年前开始,医院就根据学科发展、功能定位,以提供专病、专科、专家的医疗服务为主了,同时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共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医院,已经没有普通内科门诊了。”浙江省卫计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说。
从“大而杂”到“专而精”的转型,是这几年里浙江医院的主旋律,不过要做到这点,浙江靠的不是行政命令,而是政策导向。
“医院的评价、功能定位,让医院的专科特色更加明显。”负责人说,从数字上看,医院的改变——近五年时间里,医院的门诊总数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医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此同时,其中的疑难重症、大手术数量、比例在不断提高。
“在医院整体规模的情况下,大医院要将优质资源、精力,集中到疑难、复杂的病人病例上。”负责人说,
在浙江,卫计委并没采取行政手段强制关停医院普通门诊,不过在这些年的医改布局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医院看普通疾病一直是医改重要内容。
“我们在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医院、医院服务能力,能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并建立相应的转诊渠道,发现疑难杂症时,医院。”
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普通流感等小毛病,才是生活中的常态,而他们最急需解决的,就是怎么高效、方便的解决就医、配药问题。
网络图片
“在药品方面,通过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统一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并统一采购,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常用药,县医院有什么药,医院也配备什么药,医院就能配到了”负责人说,一系列的政策,医院分工合作,“医院的,医院的,医院的。”对于普通门诊能处理的毛病,大家也就医院排队就医了。
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从看病趋势上来看,这些年的举措初见成效。
三家医院这么说
三家纳入工程医院是怎么看待“普通门诊关停”这个问题的?
浙大一院相关负责人告诉钱江晚报记者,浙大一院连续三年的门诊总量维持在稳定水平,“增长还不到1%。”另一方面,浙大一院的北仑、浦江、嵊州等院的就诊率不断提高,“病人留在了县域内,原本要靠普通门诊分流的病人,也能及时转诊到杭州。”
另一方面,“浙一互联网”让康复期的病人通过网络进行复诊,“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药品物流的打通,也能医院配出的药。”医院的就诊数据显示,接近70%的病人来自于杭州以外。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浙大一院的普通门诊虽然并没有关停,但是通医院等举措,让基础疾病在基层就能得到解决,医院在重症疾病、疑难杂症、专科门诊等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医院副院长丁克峰表示,医院将全医院和医生的门诊诊疗能力提升,医院门诊诊疗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医院普通门诊的数量,直至取消普通门诊。
他说,医院的初心和落脚点永远是患者,一直以来,除常态化解决患者的日常问题外,医院还重视疑难杂症的诊治和创新治疗,重视发展专家门诊与专科门诊,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定向解决问题。
大医院看病难,难在“一号难求”,窗口挂号难、看专家号更难,为此,医院实现“号源全预约”,门诊自助预约挂号达到1.1万人次/天,占挂号总比的68%。
他说,医院繁忙景象的背后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欠缺。不少患者为得到较好的医疗资源,医院的医疗空间,而一些重症患者反而得不到相应的医疗资源。
医院通过远程医学,数据连通,打造基于远程会诊的疾病评估和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模式,真正实现高端医疗资源重心下移,缓解基层百姓看专家难的现实问题。
医院门诊朱滔主任告诉钱报记者,近几年,医院普通门诊的比例一直保持稳定,约占门诊总量的60%多。纳入“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后,医院是否会调整普通门诊的数量,这还需要全院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讨论。
但医院门诊已经在收治疑难重症患者上做出了实质性的尝试。年2月起,医院开设了肿瘤疑难病例门诊,涵盖妇科肿瘤、腹部肿瘤、结直肠肿瘤、泌尿肿瘤等七大类肿瘤。每一类肿瘤的疑难病例门诊专家可能包含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等科室的专家,根据病情的需要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