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漫(嵊州市人大代表、剡湖街道白莲塘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主任)
我认为,各种矛盾调解,必须充分把好“源头关”“管控关”和“责任关”,要广泛协调、整合辖区资源,充分发挥一些退休干部、教师的余热,积极引导驻辖区单位及居民参与到构建社区“多元共治”模式中,利用基层社会之力共同体的“组合拳”,让辖区内的居民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切实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吴国灿(嵊州市人大代表、高新园区(三界镇)南街村党总支书记)
吴国灿:加强中心镇卫生院建设让百姓在家门口就可看好病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医共体建设,力争县域就诊率85%以上,基层就诊率65%以上。
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等问题凸显,无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我是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看到听到最多的就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我认为中心镇一级乡镇卫生院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外,医疗服务能力应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医疗服务范围辐射周边乡镇,成为县域医疗技术分中心,在县域分级诊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中心镇卫生院能力提升有助建立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医院的医疗服务压力,减轻老百姓看病难的压力,降低整体的医疗费用。老百姓大部分的常见病都能在乡镇卫生院看好了,那么看病难、看病贵才能真正缓解。我建议,通过进一步提升中心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特色科室,加强骨干人员培养,增加医疗设备配置。
李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李莎(嵊州市政协委员、市人力社保局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完善社会心理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在社会心理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成立了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嵊州市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年)》,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三级平台建设,但整体而言,仍呈现出缺认识认知、缺机构设施、缺人才队伍、缺保障机制等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我建议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县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民间补充、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
我认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完善政策机制,实施社会心理服务发展保障行动;健全服务网络,实施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建设行动;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突出重点人群,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试点行动;强化宣传引导,实施社会心理健康宣教行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进公民身心健康,为加快健康嵊州建设而努力。
周少英:整合社区资源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周少英(嵊州市政协委员、城南小学校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教育协调发展,完成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提升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教育。
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事关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全社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还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我市青少年成长环境还存在着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不足,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带来了诸多青少年成长的新问题,家庭教育缺乏专业引领等现象。
我认为,学生健康成长是家长的心愿、社会的期望,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但学校教育不能解决所有学生问题,可以说许多学生的问题、学校的问题是由校外因素或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我们应该整合跨界“专业”资源,组建青少年教育“智囊团”;整合社区活动资源,提高青少年社会实践平台;整合交通公共资源,改善学习周边平安环境;利用互联网+资源,“对症把脉”青少年成长热点疑难问题,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